查看原文
其他

科协十大 | 黄璐琦院士:紧密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开创科协工作新局面

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22-04-19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2021年5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为期3天。为此,《科技导报》推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专刊”,以下为专刊内容,欢迎查看。

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国科协九大”)之后,中国科协第九届常务委员会认真履行为科学技术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在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反映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意见建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解过去五年来中国科协九届常务委员会在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方面具体的工作部署和成效,《科技导报》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九届常委黄璐琦

《科技导报》:请您介绍一下中国科协九大以来,中国科协第九届常务委员会青年科技工作者专门委员会在扶持和托举青年科技人才方面做了哪些重点工作,成效如何?



黄璐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国强靠创新,创新靠人才。
作为社会发展中最富活力、最有生气、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青年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肩负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引领青年发展,做好青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年来,中国科协九届常委会青年工作专门委员会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国科协九届全委会的工作部署,突出青年工作特点,创新工作方法手段,积极开展了发现培养、激励举荐、联系服务等工作,着力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成长成才,大力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努力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引领

动员青年科技工作者争做“学术优异、学风优良、品德优秀”科学家,积极投身创新争先行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青年科技人才深入认识把握世情国情科情,增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国情研修班,指导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广泛开展青年科技工作者国情研修活动。

 开展人才举荐及表彰奖励工作

支持开展院士候选人推荐(提名)工作,促进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积极开展人才举荐及表彰奖励工作,表彰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举荐青年科技人才。

指导开展了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工作。

 搭建国际科技交流平台

积极探索创新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中外青年科技人才学术交流的高水平平台,助力有关院校、科研院所与国外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进一步提升中国科技界对外交流水平和影响力。如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和中国科协优秀中外青年交流计划等。

《科技导报》:您是中国科协第九届常务委员会决策咨询专门委员会委员,请介绍一下该委员会在指导科协的决策咨询工作、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领以及指导科协系统的创新文化建设方面开展的具体工作。



黄璐琦:中国科协第九届常委会决策咨询专门委员会按照中国科协九届全委会工作部署,在常委会的领导下,聚焦靶心、突出重点,围绕中国科协“1-9-6-1”战略布局,在参与重大调研、举办科技政策论坛等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务实推进传承、创新、发展,着力提升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影响力和科协系统决策咨询能力。

 学习贯彻中央政策精神,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决咨委汇聚高精专家优势,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科技创新思想。有针对性地宣传解读中央科技政策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

引领科技界把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全面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助力科技创新智库建设,支撑国家科技决策体系

一是把关中国科协智库体系顶层设计,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加大对新时期科协事业发展和理论深入探索的指导力度。

二是围绕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充分发挥各委员专业特长和领域优势,开展跨学科交流。
三是指导中国科协高端智库咨询服务、开展院士专家座谈会等。及时将上述各项研究成果形成具有决策影响力的智库产品,以《科技工作者建议》等形式上报党中央、国务院,有力支撑国家科技决策体系。

聚焦科技领域热点问题,继续举办科技政策论坛

进一步发挥中国科技政策论坛的平台优势和影响力,面向科技界和公众打造科技政策领域的开放性高端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专家对话等形式,多角度解读国家科技政策,介绍科技政策实施效果,探讨科技政策未来发展方向,加强科技政策制定者、专业政策研究人员、科学家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碰撞,为繁荣科技政策学术研究和促进科技决策科学化做出贡献。

《科技导报》:中国科协九大以来,中华中医药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在学会建设和一流期刊建设方面,做了哪些重点工作,尤其是中医药在打赢疫情防控的总体战、阻击战作出了哪些重要贡献?



黄璐琦:中国科协九大以来,学会紧紧围绕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中心工作,在中国科协的整体部署下,积极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学会高质量发展建设

学会以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核心,打造学术会议、科技奖励、期刊杂志3大品牌,构筑学术交流、标准制定推广、科普宣传3大平台,构建人才培养、科技评价、对外交流合作3大服务体系

(1)以品牌学术活动引领学术发展。
学会聚焦学术发展,打造了岐黄论坛、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雄安国际健康论坛、国际络病学大会等学术会议。
针对行业及社会热点问题,举办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学术与产业高峰论坛、长三角中医药传承论坛、京津冀一体化论坛、青年学者论坛等学术活动,在行业内外都有较大影响力。
(2)以品牌科技奖励助力创新驱动。
学会紧跟国家科技奖励改革步伐,从行业自身特点出发,不断完善制度机制,打造奖项品牌。
过去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686项,李时珍医药创新奖评选出14位获奖者。推荐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为中医药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注重成果转化的推进,通过加强宣传、搭建平台、推出引进等措施,让更多的成果在国家民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多措并举助力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不同层次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学会开设了国医名师大讲堂以及地县级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
学会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助力青年人才成长,现已立项支持90人,支持经费597万元。
5年来,学会推荐8人次成为院士正式候选人,推荐5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荐7位专家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3位专家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位专家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4)积极创建世界一流期刊。
学会不断优化期刊管理,加强集群化建设,5年来系列期刊种类翻一番,达到73种,凝聚了中医药领域中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期刊。
学会作为第一批制定期刊分级分类目录的试点单位,制定出首个中医药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发布了首个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名单,并发出《关于号召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将优秀成果在我国高质量中医药科技期刊首发的倡议书》,助力打破中医药期刊评价唯影响因子论、唯SCI论,引导国内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将更多优秀成果在我国高质量中医药科技期刊首发。
(5)全面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
学会作为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单位,组织专家对现行的5项中医推荐性国家标准、9项推荐性行业标准和31项制修订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项目进行集中复审。
作为中国科协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首批团体标准试点单位(医药领域唯一一家试点学会),积极推进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和推广应用工作。
截至目前,学会已立项团体标准1136项,发布1004项,并通过发布会、期刊、网络、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对标准进行宣传推广应用。
已立项中成药临床应用专家共识62项,发布28项,对于明确中成药临床应用的优势与特点,指导中成药临床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6)有效开展双创科普活动。
学会致力于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长期承办中医中药中国行多项工作,在全国批量推出多种形式的文化展示作品和产品;参与“悦读中医”的组织工作,推进全民阅读中医经典的学习热潮。
组建多学科中医药科普人才队伍,成立了341人的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和863名专家志愿者组成的23个科技志愿服务分队。
组织专家编写了《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丛书》等科普著作或材料30余种,制作科普视频50余部。
组织开展健康中国区域行系列科普活动,受众6万余人。创办“中医之声”微信服务号和“中医知了”微信订阅号,发布科普知识。
与新媒体的融合,学会入驻抖音、快手、今日头条、B站等新媒体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和作用,传播中医药文化和科普知识,扩大中医药影响力。
(7)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先后与15个国家及地区的相关学术团体签订友好合作协议,组织专家赴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组建了“世界一流学会建设工程国际健康智库”。
加强港澳台中医药学术交流,主办了七届“海峡两岸道地药材论坛”。与国家战略融合,举办了“雄安国际健康论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论坛”“国际扶阳医学大会”等活动。
(8)切实提升会员管理与服务质量。
学会坚持“以会员为本,竭诚为会员服务”的宗旨,实施会员分类管理,设立了25家会员联络站,密切关注新时期会员需求,不断拓宽服务内容,培育多元化会员服务体系。
学会创新会员服务方式,通过互联网+会员服务模式,基于“中医药会员之家”微信公众号,开发了会员微信综合服务平台,与地方中医药学会、分支机构建立线上链接,开展会际互动,不断提升会员管理效能,为会员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
(9)聚焦精准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学会响应党和国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积极谋划开展中医药助力精准扶贫系列活动。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科协有关要求和部署,成立“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扶贫领导小组”“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扶贫志愿者专家组”,制订《中华中医药学会参与脱贫攻坚工作规划(2018—2020)》。
积极组织各地方中医药学会、分支机构及会员团体单位等投入精准扶贫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学会及所属分支机构共组织专家义诊400余场,义诊总人数达83000多人次,组织开展基层医师培训350余次,培训医师54000余人,共捐赠医疗物资815.5万元,发放科普资料近3000册,开展科普活动共计250余次,受众人数达到62000人,提供专家咨询服务700余次,服务6000余人。
学会精准扶贫工作得到中国科协充分肯定,分别荣获2018年度、2019年度“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10)发挥特色优势,彰显疫情防控中的学会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的坚强领导和统一安排下,主动谋划,迅速行动,积极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并取得较好成效。
一是动员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相关单位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二是及时总结交流发布中医药抗疫学术经验。三是以“互联网+中医药”带动中医药人才培养。四是向百姓普及通俗易懂的疫情防控知识。五是分享疫情防控的中国方案和中医药抗疫经验。

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作出重要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在我国历次重大疫情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立足整体观,坚持辨证施治,在与疾病无数次的斗争中不断发展与完善,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思路,对维护人民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尽早使用,全程参与,精准施策,深度介入预防、治疗、康复的全过程,与西医优势互补、相互协作,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作出重要贡献,充分彰显了其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1)组织有序,中医药行业全力参与疫情防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系统抗疫的统筹指导。
8名中医专家纳入全国医疗救治专家组,省级医疗救治组均有中医专家,100所中医医院被确定为定点医院,派出专家组和五批国家中医医疗队773人驰援武汉,整建制托管武汉金银潭医院、雷神山医院、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3所医院8个病区、接管江夏方舱医院。
近5000人奋战在湖北省抗疫一线,规模之大、力量之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系统的首次。
推动建立中西医结合救治工作机制,探索形成“有团队、有机制、有措施、有成效”的医疗模式。全国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达到90%以上。
(2)精准施治,中医药全程广泛深度参与救治。
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全过程参与新冠肺炎预防、诊治和康复。针对确诊病例,执行国家三至八版诊疗方案,确保中医治疗同质化、规范化;针对无症状感染者和集中隔离人员,提出针对性的中医药干预方案。
一是注重“未病先防”,关口前移,加强社区防控,保护重点人群。
为重点地区集中隔离人员和有需求的居家人员免费发放中药汤剂和中成药,促进治疗关口前移;组建中医药巡诊队伍或隔离点驻点中医医师团队,对隔离点合理使用中药进行指导,加强中药配备等物资保障,满足防治需求。
加强医护人员、公安交警、后勤保障等重点人群的中医药预防干预。中医药早期干预、及早介入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注重“已病防变”,轻重同治,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对轻型、普通型患者使用中药治疗,可改善患者发热、咳嗽、咽痛、纳差、乏力等临床症状,减少向重型发展;对重型及并发其他疾病患者采取一人一策,发挥中医药在退高热、促进渗出吸收、降低肺纤维化等方面的疗效,减缓或阻断重型向危重型发展,促进重型向轻型、普通型转变。
统筹调配辖区内中医力量,组织中医药专家进驻定点医院;发挥好国家中医专家作用,加强对患者特别是重型患者医疗救治的指导。
建立医疗救治中西医联合会诊巡诊制度,每日开展查房、会诊、病例讨论。中西医协同互补,共同发挥作用。
三是注重“瘥后防复”,促进功能恢复。
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针对康复患者出院后仍有乏力、纳差、气虚和焦虑等症状和不同程度肺功能受损情况,通过中药汤剂及针灸、推拿、八段锦等非药物疗法综合干预,促进功能恢复。建设新冠肺炎患者长期中医康复门诊,帮助患者巩固治疗成效。
例如,2020年农历大年初一,我作为领队,与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赴鄂抗疫,整建制接管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累计收治患者158例,出院140例,其中中医辨证中药治疗出院88例、中西医结合治疗出院42例,(危)重型患者治愈出院率达88%。
期间,边救治,边总结,边研究,研发出我国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冠肺炎中药新药——化湿败毒颗粒,并开展一系列科学研究论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2020年9月1日,化湿败毒颗粒被阿联酋卫生主管部门列为紧急注册用药,标志着化湿败毒颗粒正式以药品身份进入阿联酋市场。
这些工作都充分展现了中医药抗击新冠肺炎的实力,并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6月2日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中西医结合、中医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科技导报》: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请谈谈您对中国科协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黄璐琦:中国科协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类科学技术工作者群众团体的联合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国家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中,中国科协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认真履行桥梁纽带职责,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回眸过去5年,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到推动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再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水平,中国科协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强三性”融入“四服务”,把“四个着力”工作要求贯穿始终,把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正创新、服务发展,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引领所属学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建党100周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新征程新起点,多项任务,多个挑战。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助力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助于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凝聚爱国与创新力量,为“十四五”和我国科技领域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创新动能。

加强国际高端、服务创新发展的新型科技智库体系建设

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宝贵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指明了我国智库建设的总体格局和发展理念。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切实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提高决策咨询服务质量和水平。
同时助力打造人才高地,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加入科技类社会团体,进一步加强智库建设,服务科技人才成长。

打造国际一流期刊,推动世界一流学术学会建设和发展

科技强国建设离不开一流科技期刊的支撑,期刊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其发展水平充分反映学会在国际同类组织中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

我们要注重整合现有资源,优化布局,以“服务中国科技工作者、推动中国科学发展”为目的,进一步提升期刊的层次和水准,推动科技期刊不断发展,推进学会建设,打造科技高峰和学术高地。
原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21年第10期,原标题为《紧密团结引领科技工作者开创科协工作新局面——访中国科协第九届常委黄璐琦院士》,欢迎订阅查看。

内容为【科技导报】公众号原创,欢迎转载

白名单回复后台「转载」

精彩内容回顾

钱七虎院士:建设科技强国迫切需要科学家精神一天痛失两院士,世间将如你们所愿食医无忧在轨15年,6882204张高清图像,“火星摄影师”是怎么练成的 | 火星探测简史

钱七虎院士: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推进绿色建设、实施生态大保护

交叉学科本质是促进学科协同,应建立宽松的纳入准则和积极的调整机制

《科技导报》创刊于1980年,中国科协学术会刊,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成果报道、权威性的科学评论、引领性的高端综述,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善科技管理、优化科研环境、培育科学文化、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智库观点、科技评论、热点专题、综述、论文、学术聚焦、科学人文等。


《科技导报》微信公众平台创建于2014年,主要刊登《科技导报》期刊内容要点,报道热点科技问题、科技事件、科学人物,打造与纸刊紧密联系又特色鲜明的新媒体平台。科技导报公众号聚集了数万名专心学术的未来之星和学术大咖,添加编辑微信,让优秀的你有机会与志趣相同的人相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